作物学学科简介

  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成立于1951年,几十年来涌现出了周声汉、周汝沆、裴新澍、盛承师、李宗道、刁操铨、余铁桥、康春林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教授,在国内同类学科中享有较高声誉。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建立湖南省省属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信息科学、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等6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学一级学科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为"十一五"湖南省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作物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科现有专职教师65人,其中,正高职称36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生导师21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 院士2人,***1人,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芙蓉学者3人,湖南省***计划1人,省121人才人选3人,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平均年龄42.3岁,已基本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凝聚力与创新能力的优秀学术团队。

  学科特色:

  本学科坚持"学研产"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我国南方区域作物多熟制生产特色开展研究,形成了稻、油、棉、麻、烟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选育、作物高效栽培与生理生态、作物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双季稻光温生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与杂交组合选育、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 油菜光温生态及产量形成、优质油菜品种选育和化学杂交剂杂种育种、南方油菜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体系; 优质多抗棉花品种选育、棉花水浮育苗体系创建; 麻类学科创建、苎麻品种资源挖掘与利用; 水稻亲本繁育及杂交种子规模化生产; 现代烟草农业生产体系与浓香型烟叶研究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学科研究方向:

  方向一、作物遗传育种和种质创新

  本研究方向以袁隆平院士、官春云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王国梁、陈立云、周清明、陈金湘、刘忠松、陈社员、刘建丰、罗红兵、刘春林、刘雄伦、王志龙、周仲华等教授、戴林建、官梅等副教授等为骨干成员,主要针对水稻、油菜、棉花、苎麻、烟草、玉米等作物进行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和克隆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 主要作物栽培种、野生种的种质资源鉴定和种质创新研究; 主要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和优异亲本的选育研究。在油菜抗菌核病、高油酸、黄籽性状、育性恢复基因、水稻抗稻瘟病、耐高温QTL位点、拟南芥蜡质、苎麻低木质素基因定位和克隆,油菜、棉花、水稻等作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优质超级杂交稻、高油酸油菜、高纤维品质棉花育种上取得了突出成绩。近5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5项。近年来主持的主要项目(课题)有:国家973计划项目"油菜脂肪酸组分改良的分子机理",国家863计划项目"强优势甘蓝型油菜杂交种的创制与应用",转基因重大专项"高产优质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系)的培育"、"优质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利用Pi9等基因培育转基因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转基因育种新材料的创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棉花新品种培育与扩繁",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南区育种等。

  方向二、作物栽培与生理生态

  本研究方向以邹应斌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王国槐、崔国贤、王学华、唐启源、欧阳西荣、朱列书、刘海荷、刘爱玉等教授、敖和军博士等为骨干成员,主要开展水稻、油菜、棉花、烟草等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作物品质调控机理、抗逆机理及光合生理研究; 作物物化栽培产品研究。近年来在超高产品种株叶形态、光合性能及其分子基础,南方作物光能利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及调控途径,作物器官发育与形成、育性转换与稳定的分子机理,主要作物高产优质物化栽培技术、胶膜复合肥高分子成膜技术、液体叶面肥离子螯合技术、生物化学调控技术,作物群体质量的信息系统和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计算机专家系统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近5年来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油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油菜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双低油菜丰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农业部项目"主产区超级稻目标产量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国家水稻产业化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级稻冠层特性和辐射利用率对超高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中国地方香稻成香机理的研究"、"棉花漂浮育苗适应能力品种差异的分子基础"等。

  方向三、作物种子科学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以肖应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张海清、肖层林、王建龙等教授,邓化冰、唐文帮、朱旭东、张桂莲等副教授、王峰博士等为骨干成员。主要开展水稻、油菜、棉花、麻类作物种子种苗生产、保存、贮藏、加工过程中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调控原理研究; 作物种子的采收工艺、收后的干燥、分级、包装、贮运方法研究; 水稻、油菜、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 作物种子清选、包衣丸化、光电处理和播种方法的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工程设施研究; 杂交亲本繁殖和种子生产基地生态模型以及安全生产研究; 作物种子生理、生化检测与鉴别研究等。近年来在作物种衣剂高分子成膜技术、种子造粒及丸衣技术,最佳制种地、制种季节的选择,相应的高产保纯制种技术的确定,从农艺、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方面入手提高种子质量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近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的项目有:国家863计划项目"低风险籼型两用不育系创制与应用",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杂交油菜规模化制种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广适型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繁殖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部项目"株两优4026配H 优518双季稻亩产1100公斤的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优质杂交早稻陆两优996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杂交稻株两优 4024 与H 优159 双季配套高产高效栽培及制种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方向四、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

  本研究方向领衔人为黄璜教授,屠乃美、陈光辉、李林、邬贤梦、聂明建、邓小华等教授、傅志强、易镇邪、李瑞莲、温圣贤、朱华武等副教授、佘玮博士等为骨干成员。主要开展以农田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田种植制度优化、新型农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研究; 南方低产稻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防灾抗灾技术体系、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农业高效持续发展理论、湖南农业高效持续发展战略、基本农田适宜性评价和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 适应南方多熟制地区的品种选育研究等。近年来在南方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防灾抗灾农业与工程技术创新以及农业经济的区域化布局、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开发,,适应南方多熟制地区的品种选育,新型农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的研制,多熟制作物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近5年来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3等奖2项。近年来主持的项目有: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国经典免耕少耕技术稻田养鸭对土壤影响的定量模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油菜抗灾与节本增效关键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部项目"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筛选与规范"、"主要农作物调优栽培信息化技术:双季稻区水稻调优高效栽培信息化技术",中国工程院项目"作物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与措施研究",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油菜早熟品种选育及机祴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湖南省农村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