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链接地址:

http://nxy.scau.edu.cn/

机构简介:

  农学院是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她伴随百年老校成长,学术积淀深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教学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创办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成立华南农学院,设农学系。2001年,由农学系改制为农学院。2015年1月,为适应学科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学校进行学科调整,组建了现在的农学院。

  经过几代人的创业和努力,学院为国内外特别是为华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科学家、企业家、各级领导干部和农业科技管理骨干,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包括前任越南副总理阮功丹,丁颖、赵善欢、蒲哲龙、庞雄飞、卢永根、黄耀祥、郑儒永、林鸿宣、刘耀光等9位中国科学(工程)院院士,丁颖、卢永根、骆世明3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目前,学院有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6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二级学科,其中包括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2个广东省一级攀峰重点学科,有作物遗传育种、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动物学、微生物学、作物、种业、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利用、设施农业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作物学、植物保护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设植物育种、作物科学技术、种子科学技术、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6个系;开设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3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和植物保护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农学和植物保护2个“丁颖创新班”。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94人,其中,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科研团队1个,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1人,“国家***计划”专家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青年***”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珠江学者”2人;教授、研究员5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8人,高级实验师6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科研人员总数的69.87%。

  学院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21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87人,硕士研究生525人,本科生1465人,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全校最大。学院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综合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2014级农学(丁颖创新班)被评为全国2015年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学院“微团课”思教项目获团中央2015年“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学院团委在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学院还拥有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包括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植物分子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广州)分中心、农业部华南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天然农药与生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生物防治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此外,学院还有全国最大的杀虫植物标本园、馆藏5万多标本的热带亚热带昆虫标本馆、收藏约103种作物的五大类标本的热带亚热带植物病害标本馆以及保存有1239份野生稻资源的稻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依托这些平台,主要在水稻、南方大豆、玉米新品种创制、作物空间诱变育种、作物栽培管理、南方主要作物害虫种群系统控制、有害生物-寄主作物-天敌互作机制、群体微生物信号、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无土栽培技术、植物营养遗传、新肥料研制与应用新技术等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十二五”期间,农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56项,到位纵向科研经费31487万元,横向科研经费5675万元,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0项,授权发明专利192件,品种审定11个,品种保护25个,在Nature Genetics、PNAS等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超过610余篇。在水稻、大豆育种、烟草栽培技术、生物农药、液态肥与缓释肥等方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0余项,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华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学院将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教学与科研并重,产、学、研协调发展,围绕打造“创新农学、精品农学、活力农学、和谐农学”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把学院建成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