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链接地址:

http://nxy.hunau.edu.cn/

机构简介:

  一、历史沿革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和1949年湖南大学农业学院的农学专业。1951年院系调整组建湖南农学院开设农学系。2002年在农学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农学院。随着校、院的不断发展,农学院的部分学科或专业因分化而组建成新的院系,如资源环境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等。

  二、现状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528人,其中本科生1158人、博士研究生105人、硕士研究生265人;教职工110人,其中院士3人(双聘院士2人)、***讲座教授1人、“***计划”特聘教授3人、神农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0人、硕士学位的11人,正高级职称教师39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专家8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湖南省优秀专家2人,省管专家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优秀中青年专家5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7人。设有农学系、种子科学与工程系、草业科学系、烟草系、农村区域发展系和作物科学实验室;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和农村区域发展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作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作物信息科学、草业科学与技术、烟草学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作物学、草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特色学科,作物学和草学为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湖南省重点学科和重点特色建设学科以及“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三、特色与优势

  1、科研夯实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内涵。学院建立了教学与科技融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学科领衔人官春云教授的带领下,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内涵的提升。近10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顶、国家科技计划重点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和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攻关项目等400余项,科研项目和经费总额均处于学校前列,年均到位科研经费5000万元以上;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部省级科技成果32项;通过审定的作物品种69个;建设有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品种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作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烟草总局中南烟草农业试验站、农业部多熟制作物栽培与耕作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油菜生物学与遗传育种三熟制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油菜抗病育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华中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发表论文1800多篇,其中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160余篇,出版论著50多部。以学院作物学科为依托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于2014年获得国家认定。

  2、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先后实施了农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同步配套、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六边”综合实习改革、大农学专业综合改革等重大教改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加强教材建设、实验室和校内基地建设的同时,建设了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隆平高科亚华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其中,衡阳油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岳阳水稻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首批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学院正结合“2011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构建了学术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开办了“隆平创新实验班”,通过“四双”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开办了“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通过“三段二双一扶”协同模式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时,积极探索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模式,全面开展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农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湖南省高等学校十大顶尖专业之一。

  3、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学院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认真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近10年来,学院的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推广普及应用面积达2亿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同时,学院与涉农单位和部门联合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和在职硕士研究生班等,使学院的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更加面向社会和市场,形成了“科技团队+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基地)”的成果转化与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